京一小区地下居然挖掘出了金代遗址,千年前的排水系统保存完好,和美德老张带您打卡北京城第236期:辽金城垣博物馆,探索北京城久远的一段历史。
出了北京南二环路,在“右安门外”公交站下车,沿着凉水河北岸一条幽静的小路向西走上七八分钟,路北出现了一个外观奇怪的灰色建筑,看上去很像古城墙——这就是辽金城垣博物馆,目前国内唯一集中收藏、展示辽金两代历史文化的遗址型博物馆。
博物馆地下一层的水关遗址是1990年10月在建造北京市园林局住宅楼时发现,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这一处遗址进行了考古清理和发掘,发掘总面积为660平方米,是目前唯一一处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辽金时期的水利设施,也是现今北京除部分金代城墙外仅存的金中都建筑遗迹,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91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将遗址永久保存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博物馆。1995年4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10月20日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整体呈不规则多边形,其南面正对着凉水河。外墙贴青灰色仿古城砖贴面,屋顶铺以灰瓦,城墙垛口式的檐下饰一兽头,远远望去恰似一座巍峨的古代城堡,仿佛金代北京城又重现眼前。
金中都是北京成为首都的开始,在北京建城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金以后,北京成为帝国的政治中心。辉煌壮丽的金中都建成于1153年,1215年被蒙古铁骑摧毁,仅存了短短的62年。
1988年11月4日,工作人员在对辽宁朝阳北塔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宫、地宫,并出土了佛教供养品及生活用品,制作之精湛、数量之众多、品格之高贵,在国内实属罕见,完全可与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的文物相媲美,有些甚至是法门寺所没有的。
辽金城垣博物馆里的水关遗址,是金中都城内的一条重要河流的水门遗迹,其基础建筑结构与宋《营造法式》的规定相一致,是现存中国古代都城水关遗址中体量最大的,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和水利设施的重要实例。
地下展厅为金中都水关遗址,这处遗址因其完整性和宏大的规模使其在全国范围同类遗址中独占鳌头,金中都水关遗址残存基础部分,平面呈][形,正南正北,南距今凉水河(金中都护城河)50米,金中都城内的河水即通过此水关流入南护城河。
遗址全长43.4米,过水涵洞长度是21.35米,宽7.7米,水关建筑整体为木石结构,最下层基础密植木桩,木桩之上放置排列整齐的衬石枋,衬石枋上又固定地面石和砌石板墙。木桩、衬石枋、石板之间连接紧密,有榫卯固定。进出水口及泊岸两侧设有擗石桩,水关基础建筑结构坚固合理。这处遗址的发现,为今天我们了解金中都的城市布局和北京的建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证。
据专家考证,水关遗址位于金中都南垣的景风门和丰宜门之间。在都城的整个水系当中,水关又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呢?当年金中都的水源来自城外的“西湖”,也就是今天的莲花池。有条小河大致沿着今天莲花河的走向,从都城西北进入城内,先是自西向东流,然后折向南边,途经鱼藻池(今宣武区青年湖)、龙津桥后,向南穿过丰宜门和景风门之间的南城墙,注入护城河(今凉水河)。
这个水关是小河流出金中都前最后一道“关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过,当时的城墙是用土堆成的,想让水静静流过,并非易事。为了让水关坚固,古人颇费了一番力气:先挖出一块地基,然后打上木桩,防止石头被水流冲走;再在上面铺上经过特殊处理过的砖,这些砖侧面都有凹槽,横一层竖一层交错排列,叫做“铺设衬石枋”;最后在上面铺上地面石,砌出一条“][”形状的水道,用修城门的方法修个小券洞,这才算彻底完工。然而,随着元代北京城址的变迁,原来的金中都逐渐废弃,水关也随着这段城墙湮没无闻了。考古工作者拨开了历史的风尘,重现出昔日的水关风貌。
由于辽金城垣博物馆所处位置相对偏僻且展陈内容比较专业,辽金城垣博物馆的参观者一向不多。然而有时这恰恰是一件好事,人声鼎沸、趋之如骛的博物馆,往往难以真正沉浸于其中,思古的情绪也荡然无存。
和美德老张带您打卡北京城第236期:辽金城垣博物馆,探索北京城久远的一段历史,下期接着逛!
腾讯视频:https://v.qq.com/x/page/o3225qd8543.html
爱奇艺视频:https://www.iqiyi.com/v_29cs59lirxw.html